standard library
湖南省社会信用条例 (2022 年 5 月 26 日湖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信用监督管理,维护信用主体合法权益,推 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根据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社会信用环境建设、社会信用信息征集与 披露、社会信用信息应用、信用主体权益保护、信用服务行业规范与 发展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社会信用,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 人和非法人组织(以下统称信用主体)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履行法定 义务和约定义务的状态。 本条例所称社会信用信息,是指可用以识别、分析、判断信用主 体信用状况的客观数据和资料,包括公共信用信息和非公共信用信 息。公共信用信息,是指国家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 务职能的组织等(以下统称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在依法履行职能、 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或者获取的社会信用信息。非公共信用信息,是 指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其他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等(以下统 称非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在生产经营、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或者 获取的社会信用信息,以及信用主体以声明、自主申报、社会承诺等 形式提供的自身信用信息。 第三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应当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共建、信 息共享、保护权益、奖惩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社会信用工作的领导,将社 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社会信用体系建 设规划,保障工作经费,将社会信用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是全省社会信用工作主管部门, 负责制定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管理规范和政策措施,指导、 协调、监督、管理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设区的市(自治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社会信用工 作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相关 监督管理工作,监督指导社会信用信息的征集、开放和应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市场监 管、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政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工作,共同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 和管理社会信用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社会信用信 息归集到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省人民政府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生 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政务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的行业信用信息 系统应当与省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同步更新。 省人民政府社会信用主管部门应当与司法机关、中央驻湘单位等 加强沟通协作,推动省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 据库等相关信用信息平台开放合作,满足社会应用需求。 第二章 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发挥人民政府及其 工作人员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示范表率作用,诚信施政、诚信作为、 诚信执法,增强决策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向市场主体依法作出的政策 承诺以及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不得以行政区划调整、政府换届、机 构或者职能调整以及相关责任人更替等为由违约毁约。因国家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改变政策承诺、合同约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 程序进行,并依法对市场主体因此受到的损失予以补偿。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职过程中,因违法违规、失信违约被 司法判决、行政处罚、纪律处分、问责处理等信息应当纳入政务失信 记录。对造成政务失信行为的政府或者部门主要负责人,应当依法追 究责任;对存在政务失信记录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采取限 制评优评先等处理措施。 第八条市场主体应当增强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诚信履约、公平 竞争,规范商务行为,降低商务运行成本,维护良好商务关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全生命周 期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商贸流通、金融、税务 等领域的信用管理和服务;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按照国家规定在 行政许可等事项中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并将信用承诺履行情况作为事 中事后监管的依据。 第九条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当提高诚信意识,守 信自律,维护自身良好信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教育科研、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知识产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社会诚信建设,促 进社会文明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十条司法机关应当加强司法公信建设,推进司法公开,完善监 督制约机制,维护公平正义,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诚信文化宣传教 育,普及社会信用知识,将诚信建设贯穿于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 建设全过程,宣传诚信典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开展诚信教育。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宣传诚实守信的 典型人物事迹,在公益广告中增加诚实守信的内容。 第三章 社会信用信息征集与披露 第十二条公共信用信息实行目录制管理。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包括 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和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 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纳入范围的特别规定,应当由地方性 法规设定。 地方性法规对公共信用信息纳入范围有特别规定的,省、设区的 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社会信用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可以在 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以及国家编制的有关条目基础上,编制适 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纳入目录的公共信用 信息应当逐条明确其对应的具体行为、公开属性、共享范围、归集来 源和渠道、更新频次等内容。 编制地方公共信用信息补充目录,应当广泛征求有关地方、部门 和相关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法律服务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公 众意见,按照规定报送上级部门并向社会公开。 第十三条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按照信息目录要求,及时、 准确、完整地提供公共信用信息,并归集到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第十四条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其他企事业单位和组织 等应当按照真实、客观、全面的原则,依法采集自身生产经营、提供 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非公共信用信息。 鼓励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其他企事业单位和组织等非 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单位按照约定向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采集 的非公共信用信息。非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对提供的信用信息 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十五条 鼓励信用主体以声明、自主申报、社会承诺等形式,向 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提供自身社 会信用信息,并对提供的社会信用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负 责。 第十六条公共信用信息通过公示公开、政务共享和授权查询等方 式披露,具体披露方式由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予以明确。 非公共信用信息可以通过信用主体主动公开、授权查询等方式披 露。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社会信用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并公布社 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规范,通过平台网站、移动终端、服务窗口等途 径向社会提供便捷的查询服务。 第十八条在社会信用信息征集、提供、披露、应用过程中,任何 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虚构、篡改、违规删除社会信用信息; (二)泄露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社会信用信息; (三)非法获取、出售社会信用信息; (四)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四章 社会信用信息应用 第十九条国家机关在行政许可、行政检查、社会保障等工作中, 可以根据履行职责需要查询公共信用信息,依法购买信用服务和产 品。 国家机关应当对参与公共资源交易、财政资金支持等活动的市场 主体的信用状况依法进行查询和利用。 省人民政府社会信用工作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公共信用信息 查询应用目录。 第二十条国家机关应当建立本单位公共信用信息查询制度,设定 本单位查询人员的权限和查询程序,并建立查询日志,记载查询人员 姓名、查询时间、内容以及用途。查询日志应当长期保存。 第二十一条对遵守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的信用主体,经审查后, 由国家机关根据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采取下列激励措施: (一)在实施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中给予优先办理、信用承 诺、容缺办理等便利措施; (二)在财政资金支持和表彰奖励中,在同等条件下列为优先选 择对象; (三)在公共资源交易中,给予信用加分、提升信用等次; (四)在日常监管中,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 (五)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其他激励措施。 第二十二条省人民政府社会信用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制定 守信联合激励政策,将诚信典型名录及时推送至省级相关部门和机 构,由其负责相关联合激励政策在本系统、本领域的落实。 第二十三条对违反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的信用主体,经审查后, 由国家机关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就相关联的事项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在实施行政许可等工作中,列为重点审查对象; (二)在财政性资金和项目支持中,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限制; (三)在行政管理中,限制享受行政便利措施; (四)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加强现场检 查; (五)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监管措施。 第二十四条依据法律、法规或者国家规定,对违反法定义务或者 约定义务的信用主体需要采取失信惩戒措施的,失信惩戒措施实行清 单制管理。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包括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和地方 失信惩戒措施补充清单。 地方失信惩戒措施补充清单纳入范围的特别规定,应当由地方性 法规设定。 地方性法规对失信惩戒措施有特别规定的,省、设区的市(自治 州)人民政府社会信用工作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可以在全国失信 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外,编制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失信惩戒措施补 充清单。 编制地方失信惩戒措施补充清单,应当广泛征求有关地方、部门 和相关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商会、法律服务机构、专家学者和社会公 众意见,按照规定报送上级部门并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五条信用主体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机关应当依照法律、 法规和国家规定将其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 (一)严重损害自然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 (二)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 (三)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信力 的; (四)拒不履行国防义务,危害国防利益,破坏国防设施的; (五)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其他严重失信情形。 第二十六条国家机关作出认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决定前,应当书 面告知信用主体作出决定的事由、依据和依法享有的权利;信用主体 提出异议的,应当予以核实,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pdf文档 湖南省社会信用条例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湖南省社会信用条例 第 1 页 湖南省社会信用条例 第 2 页 湖南省社会信用条例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路人甲 于 2022-09-01 05:45:56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