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dard library
ICS 65.020.20 B31 DB35 福 建 省 地 方 标 准 DB35/T 557—2014 代替 DB35/T 557—2004 真姬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2014 - 12 - 29 发布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5 - 03 - 02 实施 发 布 DB35/T 557—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与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对DB35/T 557-2004《真姬菇 栽培技术规范》进行的修订;本标准与DB35/T 557-2004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删除了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培养室与出菇房等栽培设施的要求; ——增加了真姬菇工厂化栽培技术的相关内容。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神农菇业股份有限公司、三明市真菌研究所、 顺昌县农业局、顺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池茂连、肖淑霞、黄志龙、陈传明、朱明贞、上官舟建、廖剑华、江玉姬、巫 仁高、王忠宏、何振辉。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2004年8月20日;第一次修订时间:2014年12月29日。 I DB35/T 557—2014 真姬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真姬菇(Hypsizigus marmoreus (Peck) Bigelow)工厂化栽培的产地环境、厂房建设、 原料要求、栽培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控、采收、包装贮运和废菌料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人工控制温、湿、光、气条件下工厂化栽培真姬菇(包括俗称的海鲜菇、白玉菇、蟹 味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0463 玉米粉 NY/T 119 饲料用小麦麸 NY 5358-2007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 3 产地环境 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利、给排水畅通和用电方便的场所,要求周围5 km以内无化学污染源, 1 km以内无工业废弃物堆放场、畜禽饲养场及垃圾(粪便)场、各种污水及其他污染源(如大量扬灰的 水泥厂、石灰厂等),并且远离公路主干道和人口密集的居民点的场地。 4 厂房建设 4.1 厂区设计 应根据工艺流程及工艺对环境洁净度的要求,结合地形、风向、电力、水源和交通等条件综合考虑 进行总体设计。可分为原料区、装袋(瓶)区、灭菌区、接种区、培养区、出菇区、包装区、废菌料处 理区等功能区。 4.2 厂区布局 4.2.1 原料区 应设置在便于车辆进出的位置,处在下风口或相对独立的场所。区内可分为仓库与堆料场。 4.2.2 装袋(瓶)区 应靠近原料区,便于原料输送。区内可分为拌料与装袋(瓶)两个车间。 4.2.3 灭菌区 1 DB35/T 557—2014 应紧靠装袋(瓶)区,设有灭菌锅及蒸汽输送管道等配套设施,锅炉应安装在下风口或相对独立的 场所。 4.2.4 接种区 应靠近灭菌区,区内可分为缓冲间、冷却间、待接种室与接种室。 4.2.5 培养区 与接种区靠近并相对隔离为宜。 4.2.6 出菇区 与接种区相对隔离、培养区毗邻为宜。 4.2.7 包装区 应设置在便于车辆进出的位置,以紧靠出菇区为宜。区内可分包装车间与产品贮存冷库。 4.2.8 废菌料处理区 应设置在便于车辆进出的位置,处于下风口或相对独立的场所。 4.3 水电配置 应根据生产规模配置足够的水电设施,供电设施应有独立场所。一般日产5 t的真姬菇工厂应配装 600 KVA~1000 KVA变压器一套,需日供水量100 t~120 t。 4.4 4.4.1 厂房建设要求 总体要求 应根据生产规模、不同功能区要求建设相配套的厂房。仓库、拌料、装袋(瓶)、灭菌、废菌料处 理等生产车间,应具有坚固、防雨、遮阳、挡风、防火等性能,接种、培养与出菇等核心车间还应增加 保温和隔热等性能。 4.4.2 接种区要求 应配备温控、空气净化、消毒和传递等设备设施,缓冲间、冷却间、待接种室与接种室室内净化等 级要求分别达到万级、千级、千级、千级(局部百级)。 4.4.3 培养室要求 应配备温控设备、空气交换设施、空气循环系统以及人员工作照明设施,培养室内应有足够的新风 量,培养过程中CO2浓度以低于0.35%为宜。 a) 袋式栽培培养室高度 4.5 m~5.0 m,层架式培养以 10~12 层为宜,层距 25 cm~30 cm,顶部 应留足够空间便于室内空气循环; b) 瓶式栽培培养室高度 5.5 m~6.0 m,室内应留有 4 m 通道便于叉车运行操作,堆叠式培养以 两层(每层高度 7~9 瓶)为宜。 4.4.4 2 出菇房要求 DB35/T 557—2014 应配备温控、加湿、通风、空气循环和光照等设备。其高度4.5 m~5.0 m,室内出菇架以6~7层为 宜,层距50 cm~55 cm。 5 原料要求 5.1 主料 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应符合如下要求: a) 木屑应选择适合真姬菇生长的阔叶树种的木屑或通过发酵等方法处理后的针叶树种的木屑; b) 棉籽壳、玉米芯应选择新鲜、干燥、颗粒松散,色泽正常,无霉变、无虫害、无结团、无异味、 无混杂物。 5.2 辅料 麦麸、玉米粉、大豆皮、米糠、石灰、水等,应符合如下要求: a) 大豆皮、米糠应选择新鲜、干燥、颗粒松散,色泽正常,无霉变、无虫害、无结团、无异味、 无混杂物; b) 麦麸应符合NY/T 119的要求; c) 玉米粉应符合GB/T 10463的要求; d) 生、熟石灰均可使用; e) 可选用自来水或符合NY 5358-2007规定要求的山泉水、地下水等。 6 栽培管理 6.1 栽培工艺 栽培工艺如图1所示。 备料 拌料 装袋(瓶) 开袋(搔菌) 菌丝培养 接 种 灭 菌 冷 却 包装贮运 催 蕾 出菇管理 采 收 废菌料处理 图1 6.2 6.2.1 栽培工艺流程图 技术要求 培养基推荐配方 3 DB35/T 557—2014 6.2.1.1 6.2.1.2 6.2.1.3 6.2.2 木屑 20%、棉籽壳 53.5%、玉米粉 5%、麦麸 20%、石灰 1.5%。 木屑 15%、棉籽壳 35%、玉米芯 15%、麦麸 25%、玉米粉 8%、石灰 2%。 木屑 20%、玉米芯 38.5%、大豆皮 8%、米糠 15%、麦麸 12%、玉米粉 5%、石灰 1.5%。 备料 按培养基配方比例准备好各项原辅材料。棉籽壳和玉米芯应提前进行预湿处理,木屑须提前经堆积 发酵处理。 6.2.3 拌料 将原辅材料混合均匀,培养基含水量瓶栽应控制62%~66%为宜、袋栽应控制60%~64%为宜,灭菌前 培养基pH应控制8~10为宜。 6.2.4 装袋(瓶) 6.2.4.1 袋栽的塑料袋选用 18 cm×33 cm×0.05 cm 规格,采用常压灭菌方式,宜使用聚乙烯塑料袋, 采用高压灭菌方式,应使用聚丙烯塑料袋;采用装袋机进行装袋,将培养基质填充到栽培袋中,压实、 松紧适中,上紧下松,中间打穴,装料高度 14 cm~16 cm。装料后袋重 1.0 kg~1.3 kg。 6.2.4.2 瓶栽的塑料瓶选用 1100 mL 或 1400 mL 规格为宜,采用装瓶机将培养基质填充到栽培瓶中, 瓶内打孔数量根据工艺要求而定。装料后 1100 mL 规格的湿料重 0.8 kg 左右、1400 mL 规格的湿料重 1 kg 左右。 6.2.5 灭菌 采用高压或常压方式进行灭菌,以确保灭菌彻底为宜。建议高压灭菌排尽锅内冷空气后升温至 121 ℃,维持2.5 h左右;常压灭菌升温至100 ℃,维持15 h左右。 6.2.6 冷却 灭菌后的栽培瓶(袋)移入已净化处理的冷却室内进行冷却,待料中心温度降至25 ℃以下进行接 种。 6.2.7 接种 6.2.7.1 应使用菌丝长满瓶(袋)后 5 d~10 d 无污染、菌丝生长健壮的优质栽培种,菌种使用前应 用 1%“84 消毒液”等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并在无菌条件下刮掉菌种表面老菌块。 6.2.7.2 接种室应保持洁净,并定期消毒和空气净化。接种前应开启空气净化设备及紫外灯或臭氧发 生器≥1 h,接种前 30 min 关闭紫外灯或臭氧发生器。 6.2.7.3 接种时应在层流罩下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 6.2.7.4 接种完毕应对接种室进行清理并消毒。 6.2.8 菌丝培养 6.2.8.1 接种后的菌袋(瓶)应移入已清洗消毒的培养室进行避光培养。 6.2.8.2 培养室的空气相对湿度控制 55%~75%,定期通风换气,CO2 浓度控制在 0.35%以下。培养室温 度要求如下: a) 培养前期(接种后 1 d~15 d),培养室温度控制 20 ℃~22 ℃; b) 培养中期(接种后 16 d~45 d),培养室温度控制 21 ℃~23 ℃; c) 培养后期(接种 46 d 以后),培养室温度控制 23 ℃~25 ℃。 4 DB35/T 557—2014 6.2.8.3 接种后 10 d 应检查栽培袋(瓶),观察菌丝生长情况;发现污染,应及时将其清理出培养室。 6.2.8.4 不同品种培养时间不同,菌丝由白色转变成黄色,标志着菌丝已成熟,可进行开袋(搔菌) 出菇。不同品种培养时间如下: a) 海鲜菇培养期为 80 d~105 d; b) 白玉菇培养期为 75 d~95 d; c) 蟹味菇培养期为 70 d~90 d。 6.2.8.5 培养室清空后应用“84 消毒液”或漂白粉稀释液等消毒液进行消毒。 6.2.9 开袋(搔菌) 菌丝培养成熟后,应将栽培袋(瓶)移入已消毒的出菇房内进行开袋(搔菌)处理。处理方法如下: a) 袋式栽培可将袋口打开,去除老菌种块,并将塑料袋口折叠至高出料面 2 cm~3 cm; b) 瓶式栽培可采用专用搔菌设备进行搔菌,料表面形成“馒头”型,补充适宜水分。 6.2.10 催蕾 催蕾期为开袋(搔菌)后第1 d至第8 d,温度控制14 ℃~16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85%~95%,适 量通风。不同品种CO2浓度和光照强度要求如下: a) 海鲜菇 CO2 浓度控制 0.2%~0.4%,根据需要给予光照,强度为 50 lx~100 lx; b) 白玉菇、蟹味菇 CO2 浓度控制 0.1%~0.25%,根据需要给予光照,强度为 200 lx~500 lx。 6.2.11 出菇管理 6.2.11.1 出菇期间温度控制 13 ℃

pdf文档 DB35-T 557-2014 真姬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5-T 557-2014 真姬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1 页 DB35-T 557-2014 真姬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2 页 DB35-T 557-2014 真姬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 福建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5 08:09:30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