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01 CCS B16 15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地 方 标 准 DB15/T 2372—2021 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alfalfa aphids 2021-09-26 发布 2021-10-26 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5/T 2372—2021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呼和浩特市农牧局、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农牧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林波、王春玲、林克剑、王欢、徐丽霞、敖立琴、杜宏深、苏利民、白晋宇、 苗杰、韩海斌、张千。 I DB15/T 2372—2021 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苜蓿蚜虫(Alfalfa aphid)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的术语和定义、虫情调查监测、发 生规律和危害程度、防治原则和防治对象、防治指标、防治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地区苜蓿田蚜虫类害虫的监测与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6141 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GB/T 2930.10 草种子检验规程 包衣种子测定 GB/T 8321.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GB/T 8321.2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 GB/T 8321.9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九)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治指标 control index 达到经济危害水平的害虫种群密度。 3.2 安全间隔期 safety interval 最近一次施药至利用时的间隔时间,该时间间隔内农药残留降至最大允许残留量以下。 4 虫情调查监测 4.1 主要蚜虫种类 苜蓿田发生的蚜虫类害虫有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 Koch、豆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pisum Harris和苜蓿斑蚜Therioahhis trifolii Monell等。形态特征及发生特点见附录A中表A.1。 1 DB15/T 2372—2021 4.2 系统调查 4.2.1 调查时间 按草田苜蓿、种子田苜蓿或当年建植苜蓿田开展调查,调查时间为苗期、返青期至刈割期或种子收 获期止,每五天调查一次。 4.2.2 调查田块 针对不同区域苜蓿种植区,选择生长均匀一致的三块苜蓿田作为系统观测与调查样地,每块田面积 2 不少于667 m ,发生期不施药,三个调查样地至少间隔1000 m。 4.2.3 调查方法 在选定的系统调查样地采用单对角线5点取样,每块田定株调查苜蓿50株,观察记载成蚜、若蚜数 量,按每百枝条蚜量折算虫口密度,计算百株蚜量、有蚜株率。利用拍打法进行调查监测。调查结果记 入《苜蓿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表》,参见表A.2,并写出调查报告。 4.3 大田普查 4.3.1 调查时间 在苜蓿田间蚜虫虫口高峰期调查2~3次。虫口高峰期根据4.2系统调查中的虫口密度确定。 4.3.2 调查田块 2 选择有代表性的苜蓿田块,每块田面积不少于10×667 m ,发生期不施药。 4.3.3 调查方法 针对草田苜蓿、种子田苜蓿或当年建植苜蓿等不同类型田,在苜蓿不同生育期划进行调查。每类型 田查5块,每块田查50株。调查方法同4.2.3。计算有蚜株率、百株蚜量。调查结果记入《苜蓿蚜虫发生 情况调查记载表》,参见表A.2,并写出调查报告。 5 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 5.1 发生规律 1年发生10余代,以混合种群危害,其中前期苜蓿蚜为优势种,中期豌豆蚜虫量较大,中后期苜蓿 斑蚜为优势种,三者以苜蓿斑蚜造成的危害最重。在苜蓿整个生育期持续为害,4月中下旬苜蓿返青期 成虫开始出现,5月下旬虫口突增,在6月上中旬初花期时达到危害高峰期,发生盛期从 6月上旬持续到 8月中下旬的每一茬苜蓿上,特别对第2茬和第3茬苜蓿危害严重,有趋嫩习性,主要取食叶片、嫩稍和 花蕾。 5.2 危害程度划分标准 根据不同危害程度分为5级: ——根据不同危害程度分为 5 级: ——中度偏轻:501~1000 头/百枝条; 2 DB15/T 2372—2021 ——中度偏轻:501~1000 头/百枝条; ——中度偏重:1501~2000 头/百枝条; ——重度:≥2000 头/百枝条。 6 防治原则和防治对象 6.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强化管理,严格检疫;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科学使用化学防治,适时适量用药,保护天敌。 6.2 防治对象 防治对象为4.1主要蚜虫种类。 7 防治指标 防治指标见表1。 表1 苜蓿蚜虫防治指标 株高 苜蓿斑蚜(头) 豌豆蚜(头) 苜蓿蚜(头) 百枝条 百枝条 百枝条 <5 cm 100 500 500 5 cm~25 cm 1000 2000 2000 >25 cm 2000 4000 4500 8 防治技术 8.1 农业防治 8.1.1 选用抗蚜苜蓿品种 应选择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宜本区域种植的苜蓿品种。种子质量应符合GB 6141的规定。 8.1.2 种子处理 播种前可选用种子包衣进行预防,种子包衣执行GB/T 2930.10的规定;未包衣种子采用内吸性杀 虫剂兑水拌种处理,搅拌均匀后堆闷10 h~12 h,摊开晾干后播种。 8.1.3 刈割管理 现蕾期前后,害虫数量即将或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刈割;若遇到暴发性虫害发生,使用高效低毒 低残留化学农药,应保证施药后安全间隔期超过15 d刈割。 8.1.4 田间管理 3 DB15/T 2372—2021 秋末或春季苜蓿返青前及时清除田间残茬和杂草,降低越冬虫源。 8.2 生物防治 8.2.1 天敌保护利用 改进和利用栽培措施,刈割时保留边际3~5行苜蓿,为瓢虫类、草蛉类、捕食蝽类、食蚜蝇类及寄 生蜂等蚜虫天敌昆虫提供庇护场所。通过应用引诱剂、助迁引移,发挥天敌昆虫趋集效益,提高自然控 制作用。 8.2.2 微生物农药 施用杀虫微生物防治害虫,幼虫孵化高峰期,细菌类微生物杀虫剂每亩使用8000 IU/mg可湿性粉 剂300 g~400 g;虫生真菌类微生物杀虫剂加水稀释成孢子含量0.05~0.1×108 cfu/ml的菌液喷雾。 8.3 物理防治 8.3.1 粘虫板诱杀 利用蚜虫趋黄色的特性,采用黄板诱杀。放置时诱虫板下沿与苜蓿植株生长点齐平,随植株生长调 整悬挂高度;每亩悬挂25 cm×30 cm规格的粘虫板25~30张,或20 cm×30 cm规格的35~40张。选择双 面黄板,竖向挂置,当黄板上粘虫面积达到板表面积的60 %以上时更换。 8.3.2 其他措施 根据蚜虫生物学特性,可采取糖醋液、诱虫灯等方法诱杀。 8.4 化学防治 达到防治指标时,严格按GB/T 8321.1、GB/T 8321.2、GB/T 8321.9、GB/T 8321.10、NY/T 1276 要求使用农药,并保证施药后安全间隔期超过15 d刈割。 4 DB15/T 2372—2021 附 录 A (资料性) 内蒙古地区苜蓿田蚜虫种类及调查 内蒙古地区苜蓿田发生的蚜虫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见表A.1。苜蓿蚜虫发生情况调查记载 表见表A.2。 表A.1 内蒙古地区苜蓿田发生的蚜虫主要种类形态特征和发生规律 种类 苜蓿蚜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 有翅胎生成蚜体长 1.5 mm~1.8 mm,黑绿色,有光泽。触 苜蓿蚜喜欢在苜蓿茎顶端群集取食,有时也 角 6 节,第 1 至第 2 节黑褐色,第 3 至第 6 节黄白色。第 在绿荚果上群集取食。1 年发生数代至 10 余 3 节较长,上有感觉圈 4~7 个。翅痣、翅脉皆橙黄色。各 代。以卵在豆科牧草根茎处、枯叶、土表、 足腿节、胫节、跗节均暗黑色,其余部分黄白色。腹部各 干裂的荚壳内越冬;少数以无翅成蚜和若蚜 节背面均有硬化的暗褐色横纹,腹管黑色,圆筒状,端部 越冬。温度是影响蚜虫繁殖和活动的重要因 稍细,具覆瓦状花纹。尾片黑色、上翘,两侧各有 3 根刚 素。苜蓿蚜繁殖的适宜温度 16 ℃~23 ℃, 毛。若蚜体小、黄褐色,体被薄蜡粉,腹管、尾片均黑色。 最适温度为 19 ℃~22 ℃,低于 1 5 ℃或高 无翅胎生成蚜体长 1.8 mm~2.0 mm,黑色或紫黑色,有光 于 25 ℃,繁殖受到抑制。在适宜的温度范 泽,体被蜡粉。触角 6 节,第 1 至第 2 节、第 5 节末端及 围内,相对湿度在 60 %~70 %时,有利于 第 6 节黑色,其余部分为黄白色。腹部体节分界不明显, 大量繁殖。 背面有 1 块大形灰色骨化斑。若蚜体小,灰紫色或黑褐色。 卵长椭圆形,初产为淡黄色,后变草绿色,最后呈黑色。 有翅胎生蚜体长卵形,长 1.8 mm,淡黄白色,体毛粗长, 苜蓿斑翅蚜在北方 1 年发生数代,以卵越冬。 苜蓿斑蚜 有褐色毛基斑。背部有 6 排或多于 6 排的黑色斑。翅脉有 在呼和浩特地区 5 月上旬气温 10 ℃左右, 昙,各脉顶端昙加宽。腹管短筒形,尾片瘤状,顶端钝, 苜蓿返青时,卵孵化,若虫开始活动,6 月 具毛 8~12 根。 上旬苜蓿分枝期蚜量猛增,7 月上旬为害最 无翅胎生蚜体长 2.0 mm~2.2 mm,有明显褐色毛基斑,至 盛。8 月中旬苜蓿进入结荚期,叶渐枯老, 少成 6 列。余同有翅胎生蚜。 田间出现大量有翅蚜向外迁飞,苜蓿地蚜虫 体色有淡黄、淡绿色、黄褐色等。 数量逐渐减少。苜蓿斑蚜喜欢在叶背取食, 一般以在植株下部的种群数量最大,在下部 叶片比较多,上部叶片较少。也在茎上取食, 特别在苜蓿种子田。 有翅胎生蚜体长 3 mm,黄绿色,额瘤大,向外突出。触角 豌豆蚜是苜蓿地中个体最大的蚜虫,6 月中 淡黄色,超过体长,前 5 节端部(黑色环)和第 6 节深色, 旬以后苜蓿斑蚜种群数量最大,其次为豌豆 豌豆蚜 第 3 节细长,上有感觉圈 8~1 9 个。腹管淡黄色,细长 蚜,苜蓿蚜种群数量较小。蚜虫在不同地块 弯曲。尾片淡黄色,细而尖,两侧生刚毛约 10 根

pdf文档 DB15-T 2372-2021 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15-T 2372-2021 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1 页 DB15-T 2372-2021 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2 页 DB15-T 2372-2021 苜蓿蚜虫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0 11:21:10上传分享
加微信群 有优惠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