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dard library
ICS 65.150 CCS B 51 33 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33/T 794—2022 代替 DB33/T 794—2010 黄姑鱼养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Yellow drum 2022 - 01 - 29 发布 2022 - 03 - 01 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3/T 794—202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T 794—2010《黄姑鱼养殖技术规范》。与DB33/T 794—2010 相比,除编辑性修 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 GB 11607 和 GB 13078 标准的引用(见第 2 章);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 3 章); ——更改了“亲鱼选择”的规格(见 4.1.2,2010 年版的 3.1.2); ——更改了 “饲养管理”的亲鱼网箱和室内培育饲料投喂种类及方法 (见 4.3.4, 2010 年版的 3.4.3) ; ——增加了“饵料培养设备设施”的饵料供应来源(见 5.1.4,2010 年版的 4.1.4); ——更改了“催产”的人工催产剂配方和剂量(见 5.3.1,2010 年版的 4.3.1); ——更改了“饵料投喂”的技术方法(见 5.3.4,2010 年版的 4.3.4); ——更改了鱼种培育饲料和投喂方法(见 6.5.1,2010 年版的 5.5.1); ——更改了网箱养殖饲料要求(见 7.5,2010 年版的 6.5); ——增加了“养殖技术模式图”一章(见第 10 章)。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楼宝、詹炜、陈睿毅、徐冬冬、刘峰、王立改、谢庆平。 本标准及其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0 年首次发布为 DB33/T 794—2010;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DB33/T 794—2022 黄姑鱼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亲鱼培育、人工育苗、鱼种培育、网箱养殖、 鱼病防治和起捕等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黄姑鱼的人工育苗和网箱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SC/T 1132 渔药使用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亲鱼培育 4.1 亲鱼选择 4.1.1 来源 选择无病、无伤、无畸形,体质健壮的海捕野生黄姑鱼或经认定的省级以上黄姑鱼原、良种场的优 质亲鱼及其子一代;近亲繁殖的后代不能留作亲鱼,跨区调运应经检疫。 4.1.2 规格、配比与数量 要求年龄2龄以上,雄鱼体质量350 g以上,雌鱼体质量600 g以上,雌雄比2:1为宜,其中雌鱼不少 于50尾。 4.2 亲鱼运输 3 以活水船或帆布箱充氧运输为宜,活水船运输装鱼密度不高于40 kg/m ,帆布箱充氧运输装鱼密度 3 不高于20 kg/m ,运输时间不宜超过10小时。水温宜在10 ℃~25 ℃。 4.3 海区网箱培育 4.3.1 海区选择 1 DB33/T 794—2022 以风浪较小,水深5 m以上,潮流畅通,流速小于1.0 m/s,经挡流、分流和网箱组排等措施后网箱 内流速小于0.2 m/s的海区为宜。 4.3.2 环境条件 水环境条件应符合以下要求: ——水质:应符合 GB 11607 的规定; ——水温:8 ℃~30 ℃; ——盐度:13~32; ——透明度:0.2 m~3.0 m。 4.3.3 网箱要求 规格为(3.0~12.0)m×(3.0~12.0)m×(3.0~12.0)m,网目20 mm~30 mm,网衣为合成纤维 无结节网片。 4.3.4 饲养管理 亲鱼饲养密度以小于等于4.0 kg/m³为宜。亲鱼培育前期宜投喂粗蛋白含量46 %以上的人工配合饲料。 投喂量视水温及天气变化情况而定,投喂方法见表1。饲料卫生应符合GB 13078规定的要求。 表1 亲鱼网箱养殖投喂方法 水温(℃) 投喂次数(次/天) 投饵率(%) 20 以上 2 3~4 14~20 1 2~3 10~14 0.5~1 1 以下 10 以下 0 0 4.4 室内水泥池培育 4.4.1 培育池 2 2 方形或圆形水泥池,面积20 m ~100 m 、池深1.5 m~2.5 m为宜,池底与池壁光滑平整,圆形池底中 央排水,池底坡度比1:20。 4.4.2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 ——光照度:500 lx~1 000 lx; ——温度:15 ℃~28 ℃,以20 ℃~22 ℃为宜; ——盐度:17~32,以23~30为宜。 4.4.3 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同4.3.4。产卵前15天~20天开始投喂沙蚕和冰鲜鱼。 5 人工育苗 2 DB33/T 794—2022 5.1 育苗设施 5.1.1 育苗室 应配有遮光幕,使室内光线可调,且保温性能好。 5.1.2 产卵池 2 2 方形或圆形,面积20 m ~100 m 、池深1.5 m~3.0 m为宜。 5.1.3 育苗池 2 2 面积20 m ~40 m 、池深1.5 m~1.6 m,有独立进、排水口;池底以1:100~1:20的坡度倾斜。 5.1.4 饵料培养设备设施 饵料培养设施面积约为育苗池总面积的60 %,具体要求见表2。单胞藻可以直接使用浓缩商品小球 藻。 表2 饵料培养设施设备 设 备 设 施 单胞藻一级培养容器(三角烧瓶或透明塑料袋等) 二级培养池(水泥池) 三级培养池(水泥池) 轮虫培养池(水泥池) 卤虫孵化器(玻璃钢或硬质塑料桶) 容 积 或 面 积 500 mL、1 000 mL、3 000 mL、5000 mL 2 2 2.0 m ~10.0 m 2 20 m ~40 m 2 2 5.0 m ~45.0 m 0.5 m ~5.0 m — 0.8 m~1.0 m 0.8 m~1.0 m 2 3 池(桶)深 3 1.4 m~1.5 m 1.0 m~1.5 m 5.1.5 配套设施 应具备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系统,其中供水系统的日供水量应大于育苗用水高峰时用水量。 5.2 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质:应符合 GB 11607 的规定; ——水温:18 ℃~26 ℃; ——盐度:23~30; ——光照:光照强度为 1 000 lx~2 000 lx,避免直射光。 5.3 苗种繁育 5.3.1 催产 水温稳定在18 ℃以上时,选择腹部膨大、生殖孔松弛红润的雌鱼及轻压后腹部能流出乳白色精液 的雄鱼,经麻醉后从胸鳍基部或背鳍基部注射激素(LHRH-A3),雌鱼注射剂量为0.5 µg/kg~2 µg/kg, 雄鱼剂量减半。催产环境的光照控制在100 lx以内,宜在产卵结束后8小时~12小时内收集受精卵。 5.3.2 孵化 3 DB33/T 794—2022 受精卵用10 mg/kg的聚维酮碘消毒5分钟后用清洁海水充分清洗,去除未受精死卵,然后布池,放 4 3 4 3 卵密度3×10 颗/m ~4×10 颗/m ,在微充气条件下孵化,保持水温21 ℃、盐度26、溶解氧5 mg/L以上。 仔鱼孵出后在原池培育。 5.3.3 培育密度 4 3 4 3 4 3 4 3 仔鱼期2.5×10 尾/m ~1.0×10 尾/m ,稚鱼期 0.8×10 尾/m ~0.5×10 尾/m ,幼鱼期 0.3× 4 3 4 3 10 尾/m ~0.2×10 尾/m 。 5.3.4 饵料投喂 开口饵料为褶皱臂尾轮虫,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前需营养强化12 h以上。投喂的配合饲料应符 合GB 13078规定的要求。具体投喂方法见表3。 表3 饵料投喂方法 饵料种类 投喂量(个/mL) 4 4 投喂日龄(天) 备注 1~15 自行培育或浓缩商品小球藻 小球藻 40×10 ~60×10 轮虫 5~15 2~15 营养强化 12 小时以上 卤虫无节幼体 0.5~2.0 10~20 营养强化 12 小时以上 配合饲料 少量多次 12~育苗结束 — 5.3.5 日常管理 日换水1次~2次,换水量20 %~120 %,换水前用育苗吸污器虹吸池底的残饵、死苗、粪渣及其他杂 物。育苗期间连续充气,水温在20.5 ℃~21.5 ℃,盐度25~26,溶解氧保持在5 mg/L以上。经常观察 仔、稚幼鱼的摄食、生长、活动以及水质理化因子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4 苗种后期培育 4 3 鱼苗在室内池中培育到全长达10 mm~15 mm时,开始进行分池培养,控制密度为0.6×10 尾/m 。待 培育到全长30 mm以上时,可移到海区网箱中进行鱼种培育。 6 鱼种培育 6.1 海区选择 参照4.3.1。 6.2 环境条件 参照4.3.2。 6.3 网箱要求 6.3.1 网箱的选择 规格为(3.0~6.0)m×(3.0~6.0)m×(2.5~5.0)m,网衣为合成纤维无结节网片。放养全长 30 mm以上鱼苗,网目长为5 mm,随着鱼苗长大适当更换大规格网目网箱。 4 DB33/T 794—2022 6.3.2 网箱布局 采用浮动式网箱,每80个左右网箱连成1个网箱组,数十个网箱组形成1个网箱区,每个网箱区的养 殖面积不能超过可养海面的15 %。各网箱组间距10 m~50 m,各网箱区间隔500 m以上。每个网箱区连续 养殖2年后,宜休养半年以上。 6.4 鱼苗的运输与放养 4 4 视运输距离长短与鱼苗的规格大小而定,活水船运输鱼苗密度为1.5×10 尾/m³~6×10 尾/m³; 充氧塑料薄膜袋(0.4 m×0.8 m)包装运输宜在15 ℃以下进行,每袋装鱼苗200 尾~1 000 尾。鱼苗放 养宜在在小潮汛、低平潮流缓时进行,低温季节宜在午后无风晴好天气进行,高温季节宜在天气阴凉的 4 早晚进行。放养密度0.15×10 尾/m³左右为宜。 6.5 日常管理 6.

pdf文档 DB33-T 794-2022 黄姑鱼养殖技术规范 浙江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3-T 794-2022 黄姑鱼养殖技术规范 浙江省 第 1 页 DB33-T 794-2022 黄姑鱼养殖技术规范 浙江省 第 2 页 DB33-T 794-2022 黄姑鱼养殖技术规范 浙江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9 22:07:06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